上海天同的苏河湾“文化周边”:Citywalk 500米探寻百年工商文明与法治传承|天同文化
发布时间:2024.02.20 14:27 作者:邹一娇 来源:天同诉讼圈

图片

文 / 邹一娇,摄影 / 曹菁菁  天同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

上海天同位于苏河湾中心,北邻天潼路,南傍苏州河湾。沿苏州河往东,很快便是开阔的黄浦江。

自开埠以来,这里就是沟通内陆与外海的交通要道,中国最早的铁路站房——沪宁铁路上海站也设于附近。熙攘的人流与繁忙的陆、水运,催生了繁荣的商业,又影响着这里的建筑、业态与文化品格。

仅在上海天同直线距离500米的范围内,就有苏州河和这段商业发展史留下的诸多优秀历史建筑。如有机会,不妨和我们一起来一次Citywalk,在苏州河畔,探寻百余年来上海工商业文化与法治精神。

苏州河

苏州河的得名,就体现着它作为交通要道的历史。

它是吴淞江下游段,19世纪上海开埠后,纷至沓来的外国客商由此乘船溯江而上,直达当时名扬四海的丝织业中心苏州,苏州河(“Soochow Creek”)因此得名。

西连长三角腹地的江南商业与文化,东接自东海、黄浦江而来的外域机会,繁忙热闹的苏州河如同一条黄金纽带,激发了上海的经济活力,诸多近代工业、金融、服务业在两岸与河流之名一同兴起,形成苏州河畔颇具时代特色的建筑景观与文化生态。

图片

如今,随着航运功能的停滞,苏州河不见繁忙之景。那些历经风雨而仍屹立在岸边的各式老建筑,诉说着上海之所以为上海的历史与情怀。

图片图片

浙江路桥

苏州河沟通东西,却也成为了南北交往的阻碍。

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上是没有桥的,人和货物过河都靠小木船运送。开埠后,两岸交流日益密切,河上才逐渐架起桥梁。

如今苏州河外环以内存有桥梁33座。除了最著名的外白渡桥,上海天同附近的浙江路桥也非常值得打卡。

图片

作为我国现在仅存的几座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的老桥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880年。最初的浙江路桥是座木桥,1906年,公共租界开通有轨电车,有路线须从浙江路桥过苏州河,于是将木桥拆除,改建钢桥,成为连接老上海北站(原沪宁铁路上海站)与公共租界中区的重要交通要道。

如今的浙江路桥依然承载着通行功能。声声车鸣中,是古老历史与现代生活的别样交响。

图片

上海总商会

商业繁荣之下,商人组织也应运而生。被称为晚清实业家四大巨富之一的严信厚,在1902年创办上海总商会的前身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旨在“上传官府之德意,下达商贾之隐情,务使(官商)融洽联贯”。

图片

辛亥之后,会议公所演变为上海总商会,并于1913年在天后宫附近购地建设议事厅,也就是现今的上海总商会大楼。三层高的清水红砖大楼由英国通和洋行负责设计,内部大议事厅可容纳800人,建成后便为当时工商界名流聚会的场所,以及民营经济社团的中心。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萌发着商事法律和商事争议解决机制。他们邀集海内外各埠商会代表,共同讨论并拟定了《商法草案》这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具有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法规文献。他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商务公断处,由上海总商会作为上海商业社团的最高组织,行使商事公断,调解和仲裁商人间的商事纠纷,协调与租界之间的摩擦。

图片

上海邮政博物馆

顺着天潼路往前走不远,便是上海邮政博物馆。这座由花岗石砌筑的欧式风格雄伟建筑,是苏州河畔无法忽视的风景。它建于1924年,由英国怡和洋行设计,是远东地区为数不多的欧洲折衷主义建筑代表作。大楼由19根贯通三层楼的科林斯立柱环绕,寓意邮政是公正的信使。塔楼基座上的雕塑中更出现了希腊神话中的通信之神和爱神,象征邮政是沟通人间情感的使者。

图片图片图片

这栋大楼承载的,是当时繁忙的邮政往来。通商便离不开邮政,当时的邮件通过水路和火车运输,这里连接苏州河及黄浦江,身后不远处便是老上海北站,是邮政的核心要地。20世纪初,上海作为中国邮务中心业务量日增,民国“上海邮务管理局”决定自建大楼时便特意选址于此。楼内装有升降传送带、螺旋形邮件滑筒、货运升降电梯等,是当时屈指可数的邮件处理设施。宽敞明亮的邮政营业厅,曾享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美誉。

图片

现如今,这里仍然承担着各种综合邮政业务,部分空间则改建成上海邮政博物馆,于2006年正式向社会开放。迈入这栋历史建筑,仍可从气魄非凡的营业大厅中感受它的当年气派,也可从各时期展品中一窥中国邮政百年发展。

新泰仓库

与苏河湾中心仅一条马路之隔的大体量中西混合式建筑,便是新泰仓库。

图片

它是苏州河畔著名的工业遗迹之一,建于1920年。当时,基于“实业救国”理想和苏州河连接江海与腹地的航运优势,民族工业在苏州河沿岸蓬勃发展,大量厂房拔地而起。新泰仓库最初名为“鼎兴堆栈”,后由瑞祥庄等四家商号合租使用,为上海开埠早期的金融仓库,至1941年底,全盘推给新泰仓库。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仓库归属几经变迁,上海商业储运公司、永安公司、上海文具厂、上海缝纫机厂及上海银行分别使用过该仓库。

整栋仓库由英商泰利洋行设计,砖木结构,屋顶为连续三角形木屋架,立面为青红砖外墙,体现了老上海产业建筑建造和施工的高水准。如今,这里在保留建筑内外面貌、格局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局部调整功能。在精心修缮下,呈现着传统与时尚,古老与现代的融合之美。

图片图片图片

天后宫

苏河湾中心楼下的古建筑,即是天后宫。

图片

晚清使臣出访取道上海时,一般都走苏州河转黄浦江、长江,再入大海,苏河湾一带便是洋务重臣们出海前的最后落脚点。近代出海,风险颇大,祭神祈福成为必要环节。仿照闽南渔民建“妈祖庙”或“天后宫”祭神保佑平安的习俗,清廷1884年在此建天后宫。李鸿章受命出使欧美六国,载泽等五大臣分赴欧美日本各国考察宪政,也都在出发前在天后宫向神妃像拜祭祈福。

图片图片图片

天后宫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妈祖建筑。尤其是其戏台穹顶,巨大的圆形木制藻井由16个螺旋形的花板层层构建,700多个木构件采用中国传统榫卯和斗拱技艺,不用钉子便将木头连接搭建到一起。

图片

百年风霜中,天后宫部分部件曾被移到别处,经修复后于2022年重新亮相,让我们仍有机会一览这座江南殿堂式古建筑的往日风华。

慎余里

慎余里建于20世纪30年代,曾是苏州河北岸保存最完整的海派石库门弄堂。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20世纪初,上海初步发展的商业文化让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应运而生,在借鉴江南传统民居的基础之上,按照西方连排居住的方式建造,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片

当时,由于苏河湾优越的地理位置,许多银行、钱庄的老板选择在此修建仓库,并安家在附近的慎余里,这里也一度成为上海滩金融人才的重要聚居地。百年中,慎余里居住过中国经济学名宿薛暮桥、华成烟草公司老板戴耕莘、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等许多著名人士,生动体现着上海海纳百川的人文风貌。

慎余里原址位于福建北路和浙江北路之间的天潼路847弄,2012年,为配合城市更新项目被保护性拆除。目前所见的慎余里8幢建筑是按照历史测绘图迁移复建,在展现石库门建筑的历史旧貌的同时将其融入新的商业业态,正焕发着新的光彩。

图片

河滨大楼

河滨大楼则是继石库门建筑后,在上海兴起的现代化公寓建筑的典型代表。

图片

它由沙逊洋行投资建造,于1935年竣工,是上海最早的苏州河水景住宅,也是同时期上海面积最大的公寓类建筑,时称“远东第一公寓”。从空中俯瞰,整栋大楼呈“S”型,不仅解决了大楼地处狭窄地带,较难通风采光的问题,也与沙逊洋行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相吻合。

大楼整体定位为商住楼,底层租给商号,二层租给公司、洋行、机关作为办公用房,三层以上作为公寓出租。辅一建成,便凭便捷交通、傍水景观、宏大体量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摩登上海时尚生活的代名词。早期租户以西方人,尤其是在附近经商和供职的西方商人及高级职员为主,也有诸多欧美、日本企业、机关团体入驻。当时的好莱坞八大影视公司,只有两家没有入驻过河滨大楼。

图片图片图片

络绎不绝、来来往往的河滨大楼住户,构成了当时上海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缩影。而后时光中,河滨大楼的居住群体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着,如今仍作为民居,续写着苏州河畔的上海故事。

上海天同

上海天同位于苏河湾中心10层,凭窗远眺,天后宫、慎余里、浙江路桥尽收眼底,苏州河弯弯曲曲,从远方而来,向东流去。

办公室内部,特设历代法律文献馆,藏有政书律典、行政与司法文书、诉讼档案、律学文献、乡规民约等不同形式的古代法律文献。江平先生在天同十周年时手书的“德法相融、天下大同”也收藏于此。电子证据实验室,则是科技与法律在当下的结合创新。

图片

商事争议解决的发展,以商业繁荣和法治进步为基石。置身苏河湾这片商业文化与法治精神交织的文化景观之中,诉讼律师的日常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按照前面的地图走完这趟500米半径的Citywalk,你会发现上海天同已经被一种氛围所包围,这种氛围凝重而不乏生命力、深远而不失现代化。每一个来上海天同参访、询策的人,除了感受天同自身的专注、极致、创新、开放精神之外,同时会感受到她的“文化周边”散发出的商事争议解决与传统工商业、法律文化,新兴互联网科技交织的独特魅力。

注:资料来源于“上海文旅智宣”“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静安文旅”“文化虹口”等微信公众号及网络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人员
  • 赵剑英合伙人、管理委员会委员
    邮箱:zhaojianying@tiantonglaw.com 地点:郑州